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既生鳴, 何生懷。                 王享先

--莊子 人間世 ()

本文作者,中正理工學院土木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思分校碩士。自科學研究院服務退休,以理工專業而潛心於老子,現定居加拿大。

      

【要義說明】

莊子接續前段,借孔子之口,以堯舜禹等聖人為例說明。

在亂世當中,大家都在爭名奪利,包含堯舜禹等聖人都一樣。

衛國國君當然更無例外,他只在乎名與利,不在乎仁義道德,更不在乎蒼生百姓。

莊子甚而質疑,孔子顏回等是不是也為名利嗎?

如果真不是為名利,衛國國君或天下人會相信他嗎?

如果真不是為名利,以臣下的身分,在人民面前展仁愛之心,將置國君於何處?

因此,《淮南子·齊俗訓》評論說:「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

《淮南子》雖然未批評夏禹兒子破壞禪讓,但是也一針見血說明有扈氏的不宜。

『知義而不知宜』,只知義無反顧,但不知適不適宜。

由此可知,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對環境尊重的一種態度。

同時,儒家聖人在面對名實的時候,也都暴露出人性貪婪的一面,甚而也會殺戮。

如此而言,如何能不讓人懷疑,那些所謂的仁義道德,不就是拿來求名斂財的呢?

真正的道家思想,是惟真不破。

它不談虛假的仁義道德,不在嘴巴論是非,而是從內心去辨真假。

【註】

桀,夏桀。中國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暴君。
紂,商紂。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關龍逢,夏桀時期的大臣,因直言極諫而被殺。與商朝末年,因進言被紂王所殺的比干,常作為忠臣的並稱。

以下,以臣下的身分。
傴拊,憐愛撫養。傴,通""
人之民,人君之民。
拂,違逆。
虛厲,田舍荒廢,人民滅絕。

據《國名紀》及《姓氏考略》、《莊子》等所載,相傳上古帝堯時有崇、枝、胥、敖四國,其中叢枝為枝國的首領。帝堯為擴張勢力,征伐這四個小國,這樣枝國成為帝堯的勢力範圍,叢枝亦成為帝堯之臣。

有扈氏,夏初的一個部落名,和夏同姓。
夏禹死後本來是益繼位,但是他的兒子啟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自己繼承了王位。有扈氏不服,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為名反對啟的統治。

啟發兵討伐有扈氏,戰前,啟作《甘誓》稱「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這場戰爭的結局是有扈氏戰敗被滅,其部眾被罰為奴隸。各部落不再有異議,啟的統治得以確認鞏固,家天下的世襲制取代了禪讓。

《淮南子·齊俗訓》評論說:「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

求實无已,追求名利不止。
身為刑戮,以親身作殺戮。
名實者,名利這種東西。
聖人,指儒家奉為聖人的堯、舜、禹等人。
必有以,必定有自已的想法或策略。以,認為,以為,憑藉,仗恃。

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20.6.24.刊,9-2639




刊登日:2020/6/24
瀏覽人數: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