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既生鳴, 何生懷。                 王享先

--莊子 人間世 ()

本文作者,中正理工學院土木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思分校碩士。自科學研究院服務退休,以理工專業而潛心於老子,現定居加拿大。

      

【要義說明】

本段續前段,莊子借孔子之口,來分析顏回去衛國的利弊得失。

道家思想是敬畏天地,以謙卑面對周遭各種環境。

在道德經有提到『四大』環境,即道...人四大環境。

尤其,特別標註說明『人』也屬於其中一個大環境。

莊子的《 人間世》,同樣也在論述這個『人』的大環境。

因為《 人間世》的大環境,是非常複雜而險惡,也需要如同天地予以敬畏。

然而,儒家思想完全沒有這種概念,總認為〝人可以勝天〞,人可以透過〝教化〞去改變。

在道家眼中看來,這是一種不務實的觀念,下場應該會是很慘,如同被焚書坑儒或被批鬥。

在亂世當中,應該如何處理呢?

孔子認為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認為是『雖千萬人吾往矣』。

莊子認為亂世充滿凶險,不是不出力幫忙,而是要量力而為。

如文中所說的『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先求自己的存活,然後才去救助他人。

儒家在亂世中的終極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其一,是他們賴以自傲的仁義道德。

其二,是他們在民間學術界的聲望。

然而,莊子認為上述兩種東西,都是凶器,是不可盡行於世的。

所謂的名,是靠相互傾軋爭奪而來;
所謂的知,是成為相互鬥爭的工具。

尤其,在暴君面前來論述仁義標準,如同在批評他的惡,來突顯自己的美德,這是會招致災禍的。

莊子認為這是一種陷人不義,會製造禍害的人,即所謂的『菑人』。

儒家思想為什麼不能在亂世一展所長呢?

因為,社會環境尚未成熟。

德性純厚相互信任,還不能形成風氣;
不與人爭聞出名的想法,也還未深入人心。

莊子同時也提出言辯教化的成功,需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先取得當事人的信賴。

否則,不能取得對方信任,空口狂言的後果,就是雙方仇視對立,會招來災禍。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的做法,會先瞭解整個環境背景利害,與人為善取得信賴,然後見機建言,是比較務實可行的方式。

莊子終於借孔子之口,給予儒家上了一課。

【註】

若,汝,你。
殆,大概,幾乎。
道,世道,指國家社會的情勢。
擾,安定、安撫。
至人,實事求是,質樸純真的人。《莊子天下篇》不離於真,謂之至人。
存,存活。
仁義繩墨,以仁義作為道德標準。
彊,同
命之,取名。
菑,災害,禍災。
苟,姑且;暫且 。
若唯无詔,你唯唯諾諾無法答辯。
熒之,眩惑的樣子。
色,臉色。
平之,毫無表情的樣子。
營,眩惑。通
益多,增益彼勢。
矼,堅實。

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20.6.22.刊,9-2637



刊登日:2020/6/22
瀏覽人數: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