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臺灣新戲劇發展 3        陳美美

作者係中國文學博士,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第一章  臺灣第二度西潮的背景

由於李曼瑰(1907-1975)在政府遷臺後具備了多重身份,使她成為在臺灣推動國語話劇與培養戲劇人才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她去世之後,臺灣教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人士一致通過,尊其為「中國戲劇導師」。李曼瑰出生於廣東的基督教家庭,幼時即因就讀教會學校而開始接觸戲劇。1926年保送入燕京大學主修教育,後轉入國文系,接受熊佛西(1900~1965)的戲劇訓練,並嘗試正規編劇。大學畢業後,返鄉執教。1933年重回燕京大學國文研究所研究中國古典戲劇,創作《花瓶》、《樂善好施》、《往何處去》等獨幕劇。1934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就讀。在此期間曾創作英文劇本Water Ghost(《溺魂》)、The Tragedy of A Woman(《婦女悲劇》)等,並於1936年以契訶夫《櫻桃園》(Вишневый сад,1904為摹仿的範式,創作The Grand Garden(《大觀園》)獲得霍柏伍德戲劇獎金,博得「中國莎士比亞」之譽。1937年再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任職於哥大東方圖書館。於紐約期間完成Half a Century(《半世紀》)、God Unkind(《萬物芻狗》)、Devils Unleashed(《淪陷之家》)、Homeland(《兄弟故鄉情》)、Yang-shih-ying(《楊世英》)等劇作,是三O年代即投入戲劇創作的專業作家。只是由於這些劇作都以英文寫成,且未在中國出刊發行或演出,因此在當代未為國人所重視。1940年返國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翌年發表《慈母恨》、《淪陷之家》(Devils Unleashed中譯本)二部抗日獨幕劇。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在重慶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宣導女權思想,於1944年創辦《婦女文化》月刊。在重慶期間(1941-1945)創作的劇本有《冤家路窄》、《戲中戲》、《天問》、《時代插曲》等,並開始以「曼瑰」之名行世。中日戰爭結束後,執教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7年率領大專學生代表團赴印度出席亞洲學生會議,得便觀摩印度戲劇,並翻譯印度劇本《沙查汗》,是國民黨陣營中極為傑出而活躍的戲劇專業人士。

由於李曼瑰是少數跟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劇作家,因此在臺灣的十多年間,履膺重任,對臺灣的戲劇推廣與教育,較之於戲劇的創作貢獻尤多。1950年「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成立後,她即擔任「話劇委員會」委員,負責話劇稿件的審查。為推動臺灣的話劇活動,她又推動「新世界劇運」(1956~1957)。在「新世界劇運」中,除了由李曼瑰創作的歷史諷喻劇《漢宮春秋》打頭陣外,前後共演出了十五部劇作,但由於皆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識與宣傳色彩,且以國語演出,不能與臺灣當代的社會與人民結合,因此成效不彰。1958年李曼瑰獲聯合國資助赴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所深造,翌年又接受亞洲協會資助,赴歐亞各國考察戲劇。1960年回國後,她有感於國內戲劇環境惡劣,欲藉西方小劇場的經驗以改良臺灣的戲劇體質,遂運用其在黨、政、教育與戲劇等各界的影響力,積極推動許多戲劇組織、活動與人才培育的規劃。1960年,她成立「三一戲劇藝術研究社」,並組織「小劇場運動推行委員會」。她計劃的小劇場須合於下列要點:(一)小劇場不是商業劇場;它是非營利性的民間劇場和學校戲劇。(二)經常(定期)演出合乎藝術標準的舞台劇及實驗性戲劇。(三)建立會員式的基本觀眾群。根據吳若和賈亦棣在《中國戲劇史》中說:由於李氏的號召,在1961年成立的劇團與同年在臺北演出的戲碼,有資料可查的就有二十多個(主要為歷史劇和喜鬧劇)。隸屬於教育部的「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在她主持下,自 1962 年成立到 1974 年底止,曾輔導、補助演出的戲「共二百三十六劇次」,其中約二十個為中譯的外國名劇(吳若、賈亦棣  1985228)。因此黃美序認為「李氏可以說是引領西潮到臺灣來的第一人」[1](黃美序 2007)。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9.8.29.刊,9-2440

 



[1] 此說甚為籠統,蓋對臺灣本土而言,由於臺灣在日據下已有過一波間接的西潮被引進,但若以推動演出西方現代戲劇的翻譯劇本為西潮引進的標準,此說可能適用。




刊登日:2019/8/29
瀏覽人數: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