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臺灣新戲劇發展 2        陳美美

作者係中國文學博士,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第一章  臺灣第二度西潮的背景

但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新中國劇社」返滬後,臺籍劇人有的遇害,有的坐牢,有的出走或退隱,造成之後臺灣人戲劇參與的缺席。而戲劇演出的內容也成為極敏感的問題,例如陳大禹在194711月編導的四幕喜劇《香蕉船》,本是描寫本省與外省同胞間因語言隔閡所造成的誤會,卻因演出中有本省籍與外省籍觀眾因此發生爭吵而遭到停演的命運。此後,幾乎所有的話劇演出,都是以國語演出大陸劇作家的作品,例如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李健吾的《這不過是春天》、《青春》、曹禺的《原野》、《家》、袁俊的《萬世師表》、吳祖光的《文天祥》等等皆曾被演出。直到1949年國府撤退來臺,禁止滯留大陸的劇作家劇作流通與演出後,在劇本缺乏下,只好將這些大陸劇作刪去作者姓名,如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歲寒圖》、李健吾的《以身作則》、阿英的《海國英雄》、吳祖光的《正氣歌》等,有的則加以改編,如陳白塵的《群魔亂舞》改編成《百醜圖》、《重慶二十四小時》改編成《臺北一晝夜》等(馬森  200219)以應付演出所需。這樣的情況,直到有軍中與學校劇團撐起演出與劇本的編寫才有改變。但所謂的改變只是在戲劇的新編,而不是在戲劇創作美學上有所差別。由於政府政治力的介入,使臺灣在反共國策的大纛下的絕大多數劇作,一如大陸在四九年後所受到的政治干預般,基本上只是一些假寫實之名的政治宣傳之作而已,西潮的戲劇美學在創作上所發生的作用是相當隱微而潛藏的。

有鑑於抗戰期間,戲劇曾對民心士氣的鼓舞,發生不小的作用,但更因中共在國共爭鬥過程中,以文學及戲劇在鼓動人心上發揮了重大影響力,國民政府遷臺後,對於戲劇的演出更加著力推展。19503月隷屬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成立,出版《文藝創作》以作為推動反共戰鬥文藝的重要刊物,公開徵求各式「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及「蓄有反共抗俄之意義」的文藝作品,提供高額獎金或補助。此一機構由張道藩擔任主任委員,下設十七個委員會以審查各類文稿。其中,話劇劇本獎金每部2~500元,以當時生活水平而言,遠遠高過當時公務員的月薪,吸引了不少隨軍來臺的作家投入撰寫行列,在五O年代初期話劇創作蔚為風潮。曾獲獎金的戲劇作品如:丁衣的《新地主》(獨幕劇)、張英的《殊途同歸》(獨幕劇)、郭嗣汾的《大巴山之戀》(多幕劇)、《女兒行》(多幕劇)、鄧綏甯的《新瞎子逛燈》(獨幕劇)、劉枋的《名優血淚》(獨幕劇)、鍾雷的《如此優撫》(獨幕劇)等等。此外,為凝聚反共文藝的力量,又組織「中國文藝協會」,在1955年以「戰鬥戲劇」為戰鬥文藝活動之中心,成立「中央話劇運動委員會」,由李曼瑰為主要推手,推動「新世界劇運」(李皇良  200356~61)。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9.8.23.刊,9-2438




刊登日:2019/8/23
瀏覽人數: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