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文藝與政治的邂逅

1950年代文藝政策對現代藝文的影響(1

陳美美:中國文學博士,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因大陸失守之痛,在解嚴以前一直或顯、或隱以一個緊箍咒般的「反共國策」控制著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這頒行於1950年代的國家政策,頒行的初期,在國民黨中有識之士的擘畫下,一方面透過正式教育體系的課程、教材,放入強調反共意識與民族文化精神的內容,另方面又透過黨政體系推行「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等政策,以期有效達成臺灣人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

「文革」開始以後,中華傳統文化更成為重要的政治籌碼,臺灣因而保有頗為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但在對外關係上,基於現實的國際關係考量,採取的是親近歐美的政策。

西方自由、民主與現代思潮,藉由前衛、實驗的藝文創作,因此源源不絕流入臺灣,國家文藝政策未能產生預期效果。可喜的是,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拓展了原本在臺灣相對薄弱的戲劇與國劇領域,注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培育了許多重要的人才。就在傳統文化與西方前衛文藝思潮的交融下,奠定發展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之藝文的基石。

一、前言

臺灣自1987年解嚴以後,兩岸交流頻繁,兩地人民得以親臨其地,感受極為不同的社會氛圍與人情風貌。2012510日大陸青年意見領袖韓寒在其部落格發表〈太平洋的風〉一文被網友瘋狂轉載,兩岸文化比較成為熱門議題。而隨著《蔣介石日記》的公開與國民政府遷臺史料的陸續解密,更多值得重新審視的議題躍出臺面,這不論對兩岸人民的互相了解、學者重寫民國史、或為政者制訂更為合宜的兩岸政策,應都饒富意義。

過去學者對於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以後兩蔣主政時期的主流論述,大多集中在批判其以《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憲法,以「戒嚴令」及「反共國策」實施白色恐怖,箝制思想與言論自由;為構築反共復國大夢,藉由黨政力量,全面推動足以控制全民的種種運動,以遂行其等的威權統治。

但在對外關係上,受制於現實的國際政治,又不得不親近西方,尤其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保護傘下,方得以穩定局勢,因此臺灣的「二度西潮」[1]是使其發展成今日社會樣貌極重要的因素。

在此脈絡下,中外學者對於政治強權者蔣中正(1887~1975)與以胡適(1981~1962)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間微妙互動有不少研究發表[2]。姑不論兩人間究竟有多少恩、怨、情、仇,胡適對自由主義的堅持與蔣中正對統治領導權不容挑戰的跋扈,兩人基本價值互斥是無庸置疑的

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9.8.21.刊,9-2436

 

 



[1] 二度西潮的概念係由馬森先生所提出〈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http://wwwmasen.blogspot.tw/2008/12/blog-post.html (2014.7.31瀏覽)。關於西潮對臺灣現代化的影響,本文不列入討論。

[2] 參任育德〈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1948-1962)〉,《國史館館刊》第三十期(201112月),台北:國史館,頁 103-143




刊登日:2019/8/21
瀏覽人數: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