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論政經制度的演變(4  李西成•盧立人

--李西成(H.C. Li):東海大學經濟學士、Clark University 經濟碩士、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Amherst 經濟博士 現任:Bryant University 終身教授(財務)

      **     

三、中華政經制度的探溯

事實上,公營企業的建立,所得分配的調整,在中外封建制度

下,運作久已。

以華夏為例,漢代文獻上已有鹽、鐵公賣之爭;明、清之際,即紡織品亦均已納入專賣範圍。

近年在臺灣,煙酒公賣,更是眾所周知事實;臺糖、中鋼對經濟起飛,功不可沒。

在蘇俄及東歐經濟崩潰之際,大陸能一枝獨秀,與公營事業的改革,有密切關係。

發放倉廩以濟貧的政策,換成現代語言說,即是所得的重分配。此在中華歷代,更是屢見不鮮。

公元四、五世紀之前,歐洲思想家極力推崇自然法,認應順應人性,使自利及競爭,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在中華,管子、荀子均早已指出,謀私乃人性特徵,通商為富民要件。

其後,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指出:「皆中國人民所喜好•••。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

人各任其能,歇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耶?」實可謂「法自然」,在市場經濟上的靈活應用。
   
撇開近代史不論,中華經濟發展,可說是獨鰲全球。

然則,資本主義何以未能源自中華?此可從下列方向探討:

(一)經濟法人之出現。獨資及合夥經商,久見於中華。公司法及破產法,乃源自歐洲的舶來品。在中華,資本的累積,多賴家族成員努力。「五世其昌」的家族,雖為人羨慕,但並不常見。此因分家及子孫揮霍,以致資本累積,受到限制。

(二)證券市場之興起。近代企業及投資人,通過證券市場,始能募集巨額資金,並控制財務風險。而證券市場,有時亦可能導致金融或經濟風暴。在中華,證券市場之出現,為時未久。

(三)智慧產權之保護。中華直到明、清之際,科技方落後於西方。由於缺乏智慧產權保護,擁有先進技藝者,乃依父傳子,子傳孫方式,以保護智慧產權。

又因無經濟法人及證券市場之存在,遂難發展需有巨額投資的科技。

(四)科舉項目之導引。開科取士目的,在求經國之才。科技項目,自唐代以後,即被輕視。學子為求金榜題名,其鑽研重心,多在經、史典籍。

(五)社會觀念之影響。儒家在兩千年前,即已提出民本君輕,藏富於民構想。此乃人類思想史上,偉大貢獻。

然獨尊儒家的負面影響,乃重視士、農,輕視工、商的職業觀念。社會菁英,多認金榜題名,方能光宗耀祖;工商發展,無形中受到輕視。

(六)閉關自守之結果。明、清的閉關自守,使中華未能及時學習西洋科技,亦失去擴大海外市場良機。且中華之閉關自大,尤延誤制度及時改變,以圖自強之良機。

上述因素,使中華經濟制度,迄清末方發生劇變。

內戰、外侮,使中華民國在大陸,未能推行三民主義。遷臺後,憲法所定的民生主義,通過375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方始逐步推行。

事實上,民生主義內涵,涵有很多社會主義構想。臺灣經濟,由農業而步入工業,並創造經濟奇蹟,均與政府的推動,關係極大。

高速經濟成長,又再催動政經改革。

日後臺灣經濟制度,當不致完全抄襲美國。至少,臺灣目前所施行之全民健保制度,即已非美國可望其項背;如轉而全依市場機制,推動健保,恐非民眾所能接受。

大陸原所奉行之公社制度,為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痛苦。

1978年起的改革,允許市場機制運作,目前已有令人刮目成效。

在政治制度不變前提下,很難相信,中共將放棄其改良式的社會主義,而改行歐美式的經濟制度。

從制度變動的角度來看,大陸的經濟起飛,具有雙重意義:

(1) 在共產國家瓦解之際,俄國轉學西方制度,導致空前經濟危機。大陸用其「摸着石頭過河」方式,設計本身制度,此乃意味「全盤西化」,未必定會成功

(2)當前中共經濟制度,成為某些昔日共產國家的借鏡。蓋政府主控之市場經濟,亦有其值得模仿之處。

研究經濟發展學者,常喜將大陸與印度之經濟作對比。此乃因兩者均係原經濟落後,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有限國家。

唯兩個不同制度的經濟,現均有相當可觀成就。可見西方經濟制度,是否即為歷史的終結,自似尚待觀察。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並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9.5.30.刊,9-2383

 




刊登日:2019/5/30
瀏覽人數: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