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論政經制度之演變(3  李西成•盧立人

--李西成(H.C. Li):東海大學經濟學士、Clark University 經濟碩士、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Amherst 經濟博士 現任:Bryant University 終身教授(財務)

      **     

二次大戰前,歐美國家所面臨的兩項最大挑戰:一是來自內部的景氣循環;另一是來自外部的制度對抗。

1929年經濟大恐慌 (The Great Depression),使美國失業率一度高達25%,而製造業產量,亦跌落三分之一。

源自美國的股市災禍,使全球經濟陷入困境。依賴市場機制,以解決經濟問題之當政者,對此束手無策。

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總統入主白宮後,在1933 1937年間,推行新政 (The New Deal),終使美國能擺脫經濟衰退的糾纏。唯新政推行之初,其重要措施,在當時尚無學理根據。

1936 年 ,凱因斯 (John Maynard Keynes) 提出:就業、利息及貨幣通論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方為資本主義重奠理論基礎,乃使西方經濟制度,得能延續重生。

1917 年俄國革命,為奉行共產主義者,創建實驗及推廣基地。1933 年希特勒(Adolf Hitler, 公元1889年生,1945年卒),因得經濟恐慌之助,在德國取得政權。

隨之,國社主義(National Socialism)集團壯大,威脅到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存。

1945 年西方國家獲得二次大戰勝利,解除國社主義帶來的威脅。1991 年冷戰結束,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可能性,隨之告終。

推動市場經濟國家,雖在二次大戰中獲勝,但本身亦元氣大傷。民族主義的勃興,與來自共產國家的支持,使戰後殖民地,日益動亂不安。為保持產品市場及穩定資源來源,西方國家逐漸放棄其殖民地,改以國際組織及國際條約,以操控國際貿易及維持國際秩序。然軍事行動,仍係國際貿易、國際秩序的後盾。

1945 1970 年,乃西方國家黃金時期。市場經濟國家,在穩定及成長中,逐步邁向福利社會。但為照顧社會中弱勢份子,國家常須維持龐大行政機構,以課征巨額稅捐,並設立若干公營企業。

然因政府效率低落,稅捐煩苛紛雜,公營企業經營不善,福利補助支出急升,導致市場經濟國家的政策轉變。

由於雷根 (Ronald Reagan) 與柴契爾 (Margaret Thatcher) 的領導,加之,傅里曼 (Milton Friedman) 及海耶克 (F.A. Hayek) 等學者的推波助瀾,使有些西方國家,大幅裁減社會福利開支,削弱對企業之監管,並降低環保要求,以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

市場運作的轉趨靈活,為企業帶來更大利潤,亦為工人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但也為各國帶來煩惱。

近年來,企業兼併轉烈,貧富差距加大,金錢政治抬頭。有些工商領袖,不但置工人及消費者於不顧,也忽略股東利益及環保安全。

這些問題出現,導致社會人士,提出加強公司監管(corporate governance) 的呼籲。前些年,美國地產市場的生機澎湃,帶動經濟持續成長,而減少市場干預的政策,亦被譽為領導有方;但待地產泡沫破滅,引發罕見的金融及經濟危機,因而加強金融監控的呼聲,與日俱增;隨着國際金融市場的加速開放,及各國經濟互賴性的加強,美國的危機,迅即變成全球危機。

最近,不但許多政經人士及學者,要求美國進行經濟改革,即連擬訂各種市場自由化方案的智庫,亦開始檢討自雷根以來,經濟改革所帶來困擾。

綜觀西方政經制度的演變,既未見政治家提出不同對策,而思想家亦未建議完善制度,以應付經濟的盛衰起伏。

迄今,人類歷史,既未出現永垂不朽的帝國,亦未曾有可傳諸萬世的政治、經濟制度。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並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9.5.29.刊,9-2382

 



刊登日:2019/5/29
瀏覽人數: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