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臺灣新戲劇研究184   - ----陳美美博士

中國文學博士,原任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而另一西方學者佛列德.馬克凌(Fred McGlym)在〈後現代主義與劇場〉(Postmodernism and Theater)一文中則認為「後現主義劇場」的理論由阿赫都在1930年代發表其戲劇名著《劇場及其替身》以發其端。他提出呼應阿都赫挑戰「後現代劇場」的三個階段包括:一、以荒謬劇作家貝克特早期的作品為代表;二、以美國貝克(Julian Beck)的「生活劇場」、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的「環境劇場」與法國的「太陽劇場」(Théâtre du Soleil)、「佛里朵姆劇場」(Le Folidrome)、「蠑螈劇場」(Théâtre de la Salamandre)為代表;三、見於法國麥司給士(Daniel Mesguich)和美國布婁(Herbert Blau)的作品(Silverman  1990:137~137)。視阿都赫為「後現代主義劇場」的代表人物,以其殘酷主題和「整體劇場」、「反劇」及集體即興創作方式等大大不同於過去階段的西方戲劇理念。而因其影響所發展出來的各新興戲劇,例如「貧窮劇場」、「發生劇場」、「環境劇場」和「政治(激進)劇場」等等以劇場為主的流派,往往也成為後現代主義戲劇的典型代表。(馬森  2002141~148)由此看來,後現代主義戲劇實包括了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荒謬劇場及殘酷劇場所發展出來的戲劇流派。

仔細閱讀自姚一葦受到「史詩劇場」的啟發而創作《孫飛虎搶親》以後所興起的這一波臺灣新戲劇創作風潮,我們可以發現姚一葦、馬森、張曉風與黃美序等的劇作共同的特色在於跳脫傳統話劇的形貌,追求「新」的表現方法: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7.12.29.出刊,第9-2034

 




刊登日:2017/12/29
瀏覽人數: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