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臺灣新戲劇研究183   - ----陳美美博士

中國文學博士,原任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自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前半期,西方興起了三大反寫實戲劇流派:「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及「史詩劇場」等[1],這些流派的發生,在時程與劇作特色上正符合現代主義的時代。「象徵主義」、「表現主義」以跨越時空、破碎敘述、夢與潛意識的呈現等等手法以捨棄生活表象,表現人的內在心理與精神面貌;「史詩劇場」則以中斷劇情的手法,摧毀觀眾對於戲劇可能產生的幻覺,使觀眾在冷靜理智之中看戲,達成教育大眾目的。這些反寫實戲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在二十世紀以後也逐漸為寫實主義戲劇吸收,又受到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形成存在主義戲劇。由於這些流派是在反寫實的基礎上產生,學者將之合稱為「現代主義戲劇」。

而所謂「後現代主義戲劇」仍舊是在反寫實的基礎上產生。君席路德(June Schlueter)引用哈三(Ihab Hassan)在《奧爾佛斯的肢體:走向後現代文學》(The Dismemberment of Orpheus: Toward Postmodern Literature)一書的意見捻出後現代戲劇的美學特徵包括:歧義性(ambiguity)、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異端(heterodoxy)、多元(pluralism)、隨意性(randomness)、反叛(revolt)、有傷風化(perversion)、畸形(deformation)、反創造(decreation)、瓦解(dispintegration)、解構(deconstruction)、去中心(decenterment)、轉移(dislancement)、差別(difference)、分裂(disjunction)、消失(disappearance)、解體(decomposition)、無界定(de-definition)等等,並指出美國劇作家撒姆.佘帕爾德(Sam Shepard)的作品堪與歐洲貝克特、尤乃斯柯、品特、漢克(Peter Handke)等素稱荒謬劇作家的劇作媲美,是標準的「後現代戲劇」。



[1] 如果就反寫實流派發展的時間上看,阿赫都所創建的「殘酷劇場」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產生,與布萊希特「史詩劇場」時間相當。但他生前長期住在精神並院中,戲劇生涯並不順利,並未受到世人的重視。1964年收在其遺著《阿赫都全集》七冊中的第四冊內的《劇場與其替身》(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一書被重印出版,此後他的理論受到高度重視,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後現代劇場上發生重大影響。參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1994,頁240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7.12.28.出刊,第9-2033



 















[1] 如果就反寫實流派發展的時間上看,阿赫都所創建的「殘酷劇場」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產生,與布萊希特「史詩劇場」時間相當。但他生前長期住在精神並院中,戲劇生涯並不順利,並未受到世人的重視。1964年收在其遺著《阿赫都全集》七冊中的第四冊內的《劇場與其替身》(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一書被重印出版,此後他的理論受到高度重視,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後現代劇場上發生重大影響。參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1994,頁240



 







刊登日:2017/12/28
瀏覽人數: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