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上為政得下情 M0056Aa          盧立人

管子牧民篇中說: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治的所以興盛,在於能順從民心。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政治的所以荒廢,在於背逆於民心。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

人民厭惡憂患勞苦,我就以逸樂安排他們。

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

人民厭惡貧困卑賤,我就以富貴賦予他們;人民厭惡危險墜落,我就以生存安全維護他們

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所以刑罰不能夠使他們心意畏懼,殺戮不能夠使他們心悅誠服,

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

所以刑罰繁多而民意不恐懼,那政令就推行不了

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人民厭惡滅絕,我就使他們生育繁息

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

如能使得人民安樂,那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了憂勞;

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

如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

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

如能使人民安定,那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所有危難;如能使人民生育繁息,那他們也就不惜為我去犧牲了。

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殺戮太多而民心不平服,那在上位的就很危險了。

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所以,努力去滿足上述人民的四種願望,疏遠的也自然窕會親近;強行上述人民四種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了。由此可知,我的對於人民,就是取之於民, 這個原則,也是治理國家的法寶呀。

    管仲所說,在強調凡百施政,均應了解下情,即民情,方能得心應手,墨子所倡,亦未逾此範疇: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為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辟之。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

墨子說道:「智者做事,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治理的原因而行事,也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混亂的根源而事先回避。」然而考慮國家百姓因之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

居上位的人施政,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治理,不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混亂。怎麼知道是這樣呢?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

居上位的施政,得到了下邊實情,這就對百姓的善否很清楚。

若苟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

假若清楚百姓的善或不善呀,那麼得到善的人就獎賞他,得到粗暴的人就懲罰他。

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為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

善的人受賞而粗暴的人受罰,那麼國家就必然會治理好。如果居上位的施政,不能得知下面人民的實情,這就是對百姓的善或不善根本不清楚呀。

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

假若不清楚百姓的善或不善,那就得到善的人而不能夠去賞賜他,得到粕暴的人而不能去懲罰他。

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

善的人得不到賞賜,而粗暴的人得不到懲罰,如果這樣去施政,國家民眾就必定會混亂。

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所以如果賞(罰)得不到下面的實情,是不可不考察它的後果的!

    可見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已然,更重要的是在順民心,如果悖逆民心,自然政權難以維持長久,現代的民調,當亦本此原則,甚盼目前的各級政府,均能慎之!重之!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7.12.22.出刊,第9-2029




刊登日:2017/12/22
瀏覽人數: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