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已刊文章,請點閱版首左側目錄】

臺灣新戲劇研究181   - ----陳美美博士

中國文學博士,原任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

 國內的知識份子與作家們雖然厭棄箝制思想的反共國策,但由於現實地仍身處樊籠之中,在現代戲劇中加入平劇的成份以尋求變化,可說是一條面面兼顧的方法,1965年姚一葦《孫飛虎搶親》即是在此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姚一葦長期研究西方戲劇,對西方古典與現代戲劇瞭若指掌,又與長期專研平劇的俞大剛經常切磋琢磨,對於時代環境與時代思潮的拿捏與掌握,準確地選擇布萊希特「史詩劇場」那種既西方現代、又中國古典的創作方法,以《孫飛虎搶親》一舉成功地開創了臺灣現代戲劇的新氣象。此後各項中國傳統藝術的因子紛紛被融入於以現代西方戲劇手法所創作的作品之中,成為一股時代的風潮,建立起今天臺灣現代戲劇的新風貌。

  1.  由臺灣新戲劇的共同特色看「現代」與「後現代」戲劇美學

        當我們由深入的檢視、分析臺灣六、七O年代的劇作,由於是劇作家們自現當代西方思潮接受、吸收與轉型的成果,因此必然無法不觸及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分野辨識的問題。

雖然時至今日,即便在西方,對於此一問題仍然無法達成完滿的共識,但隨著時代的腳步,我們仍舊可以由若干不同的美學特質分別兩者的不同。美國學者艾斯坦森(Astradur Eysteinsson)對照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把現代主義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環境中加以審視,諸如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展、科學與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大戰、共產主義的革命、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法西斯主義的興起等,認為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的這種歷史背景下,對應外在世界的變化及對藝術創作者內心世界的感應所滋生的文藝美學導向,從對外在世界的反映與模擬,轉化為對內心世界的觀照,後來的評論家概括稱之「現代主義」(馬森 20032)。

歡迎各界惠賜各類創作稿件,emaillulijen46@gmail.com

歡迎轉載,但務請註明出處    --編者--

法奶日報www.lulijen.com2017.12.14.出刊,第9-2023

 

 

 




 



 



刊登日:2017/12/14
瀏覽人數:1146